4月27日,《锦绣中国》系列课程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教授,以访谈形式与同学们分享名师成长之路。
访谈中,俞建勇院士从自身求学和成长道路谈起,深有感慨地认为以素质教育为基础、以知识传授为内容、以人文培育为融合的教育模式,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。俞建勇院士认为,对于专业学习,同学们要更多从现实出发,找准定位,完善自我,才能达到理想境界,每个专业领域都有其精彩,都可以大有作为。同时,在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,更应该注重对自己人文素养的培育,“只有完善知识结构,提升综合能力和思维水平,才能更好地深入社会、适应环境,顺利完成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。”谈到学习和科研,俞建勇院士认为应坚持不懈、追求卓越,不仅将“卓尔不群”作为学习和科研的基本准则,更要将其作为一种生活态度。
谈到纺织产业的创新和未来发展,俞建勇院士认为,在高技术群广泛渗透,以及集绿色、智能、泛在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,未来纺织产业将向数字纺织、绿色纺织、新材料纺织、新应用纺织四个方向发展。同时在“一带一路”国家战略中,纺织产业将进行生产资源国际化布局,争取与沿线国家合作共赢,并将在支撑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。
对于如何做人做事,俞建勇院士以爱因斯坦的名言与同学们共勉,认为“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,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。在这个意义上,激励我毕生为之奋斗的不是名和利,而是人世间永恒的善、真、美。”他真诚希望大学生要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未来紧密相连,同时又要与个人的努力目标和理想追求联系起来,既要有志存高远的境界,树立远大目标和崇高理想,又要有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,在平凡中追求完美,从具体事情做起,把目标和理想落到实处。
俞建勇院士对于人生成长的深刻感悟,感染了认真聆听的现场师生。马克思主义学院谭勇同学表示:“俞建勇院士分享的自身奋斗历程,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树立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,尤其是他对当今时代学生的期望,让我们对如何做人、如何做事有了更深切的体会。”同样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叶圣华同学则对俞建勇院士讲到的“成长”二字感悟颇深,她说:“大学是人的一生中最具有成长价值的阶段,我们的成长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掌握,更应包括人文素养的培育。大学的意义在于发掘、修炼自身,实现自我价值,只有如此,我们才可以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。”
俞建勇院士是我校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先后承担国家“十五”科技攻关、国家“十一五”、“十二五”科技支撑计划等30多项国家、省部级科研项目,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、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,同时他还承担本科生专业基础课《纺织材料学》和博士生专业课《功能与技术纺织材料》《纺织材料结构、性能与分析》等教学工作,在科研和教学领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突出贡献。
(新闻来源:东华要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