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5月14日下午,应东华大学纺织科创中心邀请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武汉大学张俐娜教授在延安西路校区“中心”217会议室为广大师生做题为“天然高分子构建纺织、包装和生物医用新材料”的学术报告。会议由中心副主任丁彬教授主持,“中心”师生及相关领域研究学者60余人出席报告会。
报告会上,张俐娜院士为大家介绍原创性“水体系低温溶解纤维素和甲壳素”技术。其突破了高分子在有机溶剂中加热溶解的传统方法,开创出低温水体系溶解大分子新方法,并提出新机理,成功实现纤维素、聚苯胺、甲壳素及壳聚糖在碱/尿素水溶液中的低温溶解,并证明氢键驱动的低温溶解大分子的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普适性。另外,张院士团队利用低温溶解的纤维素、聚苯胺、甲壳素和壳聚糖溶液,通过物理再生的“绿色”过程成功制备出膜、丝、微球、气凝胶、水凝胶及塑料,这些材料具有力学强度高、生物相容性好、响应性灵敏等特性,且在纺织、包装和生物医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。张院士的报告内容丰富、生动活泼,师生在提问环节争相与张院士进行深入交流。大家纷纷表示,张院士深入浅出地报告对自身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,
张俐娜,2011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,2014 年成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。现任美国化学会刊物 ACS SustainableChemistry & Engineering 的副主编以及 Cellulose 、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等刊物编委。2011年,获得美国化学会授予的国际可再生资源领域最高奖安塞姆·佩恩奖,是获得该奖的首位中国科学家;2016 年,接受英国皇家化学会“ Chemistry World ”题为“中国‘绿色’化学先驱”的人物专访报道。此外,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 项(2012年)和全国优秀教师(1993年)及全国先进工作者(2000年)等国家级荣誉。1993 年,创立天然高分子与高分子物理科研组,并一直致力于天然高分子的基础和应用研究,包括它们的结构、分子尺寸、链构象,以及天然高分子基功能材料的制备和构效关系。面对最难溶解的大分子,开创了一系列崭新的无毒、低成本的“绿色”溶解技术,发现NaOH/尿素水溶液冷却到-12℃可溶解难溶性纤维素、甲壳素甚至聚苯胺。首次提出低温下大分子同溶剂分子形成较稳定的氢键键合物,导致溶解的新机理,并证明低温溶解技术和理论具有一定普适性。同时,利用低温溶解的纤维素、甲壳素、壳聚糖和聚苯胺溶液直接构建出一系列新型功能材料,并揭示它们优良的性能及其构效关系。这些材料在生物医学、能源储存、污水处理和纺织制造方面很有应用前景。基础研究成果已在国际 SCI 源刊发表论文 600 余篇,被他人引用 18000 次以上;主编专著 16 部;获准专利 100 余项。
(学术报告现场)
撰写:楼梦娜